当前位置:本站首页文章频道文艺精品史海纵横

骗子的思维方式

[ 推荐:★★★☆☆┋作者:未知┋来源:未知┋发布:水月一笑天┋发布:2011年11月17日┋阅读:17866次 ]


    衙役行骗

    明人张应俞在其所著《江湖奇闻杜骗新书》中有感于衙役骗人手段之狠毒,劝人不要去诉讼,不要去打官司,以免惹上麻烦。“衙役皆以骗养身供家,丰衣足食,其骗何可枚举!盖事事是骗,日日是骗,人人是骗。虽罄南山竹,何能悉之?虽包拯再生,何能察之?予素人公庭,此中情弊,希所知闻……然中虽人人是奸徒,事事是骗蔽,吾惟早完公课,百忍不,虽贪吏卒,其如我何!故曰:机虽巧,不蹈为高;虽毒,不饮为高;衙役虽骗,不人为高。纵有无妄之灾,必有明官能昭雪之者,何也?皆读书人,明者多而昏者少也。无奈在人役,各以阴云雾蔽之耳。惟惟忍小忿为高也。”在这段话中,张应俞虽然寄希望于“明官”能够“昭雪”冤狱,但是他还是奉劝世人“忍小忿为高也”。可见,他对衙役之骗是心凉胆寒的,衙役行骗的方式千奇百怪,很难将其归类。以下是《杜骗新书》中列举的两个例子,从中可窥见一斑。

“故拟重罪释犯人”。

    元植是一个颇有钱财的人,而且处世温良,行事严谨,不知是因为一件什么事,得罪了同乡有权有势的赖某,这赖某就开始罗织元植的罪名,甚至诬陷他害死过人。因为执法断案的叶推官素来与赖某交往密切,所以他接到赖某的诉状后并没有丝毫怀疑,只是想尽快把这一案子了结。

    叶推官下令将元植提上大堂,对他说:“你的罪状,我们已经知道了。”又说:“你犯的罪很重,我们已经一清二楚,只是我知道你家里很有钱,须警告你不要去花钱去求什么关节。否则,罪刑将有加无减。目前暂时把你收入监狱,听候审定。”

    叶推官素以为人廉正著称,再加上他又当面警告了元植不能托关节,所以元植虽然又恨又怕,终究也不敢轻举妄动,也没有走什么路子,呆在狱中企求能够有一个明断。恰好乡里有一位姓易的乡官,与元植有点亲戚关系,他了解元植的为人,深知他是被小人陷害了。情急之中,易乡官悄悄找到了知府大人,托请他向叶推官讲讲好话,找机会帮帮元植。

    叶推官听了知府大人的托情之辞,表面上不动声色,回来以后将元植从狱里提出,狠狠地打了一道竹板子,呵责道:“我叫你不要托人情的,你反而请出知府老爷来讲人情,这样的刁民,你第一条罪就是诬官,看我判你一个流放罪!”

    元植茫然不知所以然,叩头说:“老爷您一贯以不纳关节、清正廉洁著名;我又被老爷当庭提示过,怎么敢请出知府大人,我实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叶推官说:“且把你押入监牢,反正罪过是轻不了。”

    元植回到监所,找人来查究事情根底,这才弄清楚原来是眷亲易乡官所为——易乡官本是出于好心,出面请托了知府大人,并且不让元植知道。事已至此,总得找出解决的办法来,万般无奈,元植想到了叶推官手下的文书凌某人。托人请凌某来,元植说:“请先生一定要帮我,如若能帮我减下流放罪名,我一定拿厚礼相谢。”凌某是官场老油子,答应得很迅捷,说:“这样吧,你先拿一百两银子来,我来思谋着帮你成事。”元植说:“行,行。”然后叫家人暗地里给凌某人送上了银子。

    叶推官判案过程中,自然要找他的文书凌某来商议。对元植一案,叶推官吩咐道:“定要定他一个流放罪来。”凌文书故意弄了个绞刑的条律呈上来,叶推官觉得判刑太重了,只可以流放。第二天,又议此案时,凌文书又递上来一条绞刑罪,并说:“元植的种种罪名只有谋死亲弟弟一条最重,正好可判个绞刑。其余罪名虽多,也只够判个徒刑,判流放,罪名无法成立。”叶推官寻思道:“一般来说,打死了人也不轻易判绞刑,何况只是拿访,并无真凭实据,怎么好判绞刑。”便说:“便宜了他,只判个徒刑罢。”最终定了三年徒刑,关进了监牢。元植很高兴,凌文书私纳一百两银子也心安理得。衙役要欺骗长官,真是鬼神不知啊。

“吏呵罪国以分责”。

    人们都传颂包孝肃为官清廉,用法无私,种种奸诈狡黠都逃不过他明察秋毫的眼睛,犯了罪的要以权以钱去打通关节的,都不可能。因此人们都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有一个富豪的儿子犯了奸淫妇女的罪,他心里十分害怕,知道在包老爷那里难逃法网,就和一位老衙役商议,说:“包老爷精明超人,料事如神。我所犯罪行确凿,罪实难逃。如果只是重罚还可以奉上银两;我就怕挨打受痛,又叫我难堪。您老先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少受些皮肉之苦,我将厚金报答您。”

    老衙役说:“明天当包公宣布处罚责打你,你就跑到老爷面前,大喊冤枉。我在一旁呵斥你,为你分担责任,也许可以减去你一半的过错。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良策了。”

    第二天,包公审理得到了真凭实据,发怒要打富家子四十大板。富家子跑到包老爷面前,申不已,大喊冤枉。老衙役在一旁大声呵斥道:“赶快受板子,哪里有你说话的地方,法律岂能饶赦你!”包老爷在堂上听了,心里很是痛恨这个老吏揽权越职,狐假虎威,担心日后借势骗人,必定会生出许多事端来,就下令先打该吏二十大板,偏偏减去富家子二十大板,借此打击老威风,让人觉得威不自出,却不想这却正好中了老的诡计。老衙役因此得到了厚,而包公却不知之。

    假冒官吏行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渗透功能。“做官”是许许多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生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可以想象。中国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1.假宗室

    宋代有个赵假,本来是个败家子,平素在街头闾里为非作歹,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他假冒赵善菜的长子赵汝昔,伪造降生县据,私刻皇叔祖润王府印记,私置黄旗、铁鞭、柱杖,任意夺商旅,占据船只,威使人力,打人致伤。最后案发,才发觉原来是个假赵汝昔。伪装虽然被揭穿,赵假并没有悔改,而是改名赵汝嘉,冒充赵善菜次子,出入州县府,假装办公事,包刑狱,骗税官,四处赴宴游乐。自刻都大司捉点印记,出给县到,以林伸为书司、林庆为厨子、配军叶佑为狱子,公然乘轿下乡,招摇之至,先后骗取官会二十余贯,又大肆搜索铜器,连民间的神佛像、小儿颈上的铃铛、家用的器也不愿放弃,真正是贪财的饕餮。

    赵假假冒宗室、官爵行骗,能够屡屡得手,其原因无非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老百姓怕官,明知吃了亏被敲了竹杠也敢怒不敢言;二是古代中国官场“官相卫”的陋习,使得地方官员们对他的行骗勒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去深追细究这样的事情。

    2.苏城骗局

    明代的苏城,是四方辐辏之地,骗局也就特别多。万历年间,有个徽州商人,与他叔叔争夺坟地,争讼了好几年也没有结案。侄儿花钱四处打听,企图能够打通抚台关节。有一天,某公子寓居于门之外,自称是抚公的侄子,衣冠甚伟,仆从如云。徽州商人前往拜谒,某公子留他喝酒吃饭,偶然谈起争讼的事来,公子哥儿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当着公子的面,徽商将银子封好,说:“事成以后,以此物为谢。”过了几天,公子穿着官服,将徽商的讼词放在袖中,径直走进了抚台大门。徽商从远处看得真真切切,坐在地上等他出来。日已偏西,抚台府公事已毕,各位官员也纷纷出来,大门关闭了。徽商想象抚公必定是留公子用餐了,询问门旁的差人也都说不知道。到了晚上,公子哥儿随着人群走了出来,满脸酒容,意气扬扬。说是和抚台大人吃酒,抚台大人很高兴,事情已经办妥了。

    到了徽商寓所,公子拿出官封信函文书给徽商看,印识宛然。徽商大喜,又派出酒席来给公子吃喝,公子索取了酬劳银两,酒醉而去。翌日,徽商带着文书,交付给驿车投送,方知是伪封;又因用假批假印被要挟“欲行出首”,只得拿出“数十金之始免”。事后,他才知道此事原为光棍所设的骗局。那天有春元谒见抚院,假冒的公子趁人杂之时混进了院子,躲藏在土地堂中,吃了藏在身上的酒糕,晚上再趁人杂混乱出来。封筒印识,都是事先藏于柏中带进去的,当然都是假的了。

 &n, bsp;  3钱豁五行骗

    清代乾隆年间,常州出过一个流窜作案的高级棍骗,曾以“钱炳”之名捐官。此外,他为了行骗的方便,先后用过的姓名有几十个。惟有他老家的人,知道他的底细,都以“钱豁五”相称。

    与普通骗棍不同,钱豁五从小诵读经书,加以头脑灵活,笔头上有些功夫,且通音律但是科运不佳,连秀才也没有考上。做生意怕吃苦,当塾师嫌贫困,生来只管吃喝玩乐,赌骗嫖样样精通,欠了许多债,再也无法在地方混下去了,只好远行他乡,以骗为生。

    钱豁五到广西后,投奔一个在衙门里当幕友的族兄,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官场上打滥条、通关节、吃黑钱等门径,走得滥熟。于是脱离族兄,自立门户,租大宅,蓄奴仆,私制顶戴,冒充官员,专行脱骗撞哄勾当,积攒了不少钱钞。后来被人告发,又跑到北京行骗。此后,他在山东、两湖、江西流窜行骗。到南昌后,他打听得新放的江西学政是江苏人,马上就有了妙计。他用骗来的钱在城里租了房子家具,招了一班“小唱曲儿”的在家里,定下计谋同学政套起乡情来。学政也是念故乡情分的人,从此交往密切。于是钱豁五又撑起学政的招牌行骗,前后所骗金达数万两银子。不久,学政离任。他的骗金也早已挥霍一空。

    后来,他又到广西。无奈钱豁五在广西名声已臭,他在广西再也骗不到钱财了。他情急之下,又生一计:他弄了个广西巡抚衙门的信封,里面塞上废纸,外面粘上鸡毛,弄了一套竹筒黄面的包袱,往身上一背,假冒成桂署的信使。取官道东行,经湖北、江西入浙江,一路招摇动众,吃喝全由驿站供应。直到杭州后,被驿官识破,扭送官府。但他毕竟是个“惯犯”,老辣之致,他不但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开导钱塘县令说:“我假冒官差,固是犯法。但是你将此案一办,岂不连桂、鄂、赣、浙四省的大员都要被定个糊涂失察的罪名?”钱塘县令经其提醒,哭笑不得,只得将他先关进监牢里。当时恰好有一位常州籍的御史在杭州,听说老乡中竟有这么一位“人物”,觉得关在牢里实在太可惜了,于是,“惺惺惜惺惺”,遂为之说情开脱,并把他介绍给盐运使柴某人当幕宾,专司出纳一职。盐运衙门本是个肥差,钱豁五在此如虎添翼,大展身手,两年下来,足足捞了十多万,遂以“钱炳”之名,为自己捐了个五品官。昔日骗棍摇身而变为命官,也算修成了“正果”。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当钱豁五还未来得及利用他一生中头一回并非伪造的顶戴来设计更大的骗局时,那个靠他相帮贪污索贿的紫运使被人检举了,钱亦被打入同案,结果是被革去官身,发配边陵地区充军去了。

    4.“插天飞”行骗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有个行踪飘忽的诈骗团伙,领头的是安徽桐城人,绰号“插天飞”。该团伙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京师和各省会安插耳目,侦察高级官员的阴私,然后相机讹诈。

    有一个河南巡抚,因为枉法被人参劾,京都和省会都有其即将被处分的小道消息。不久,省城里突然起了喧哗,有几十个操北京口音的人从外埠来到,借住在一处寺院里,紧锁门户,平时只有采买的人出来才开门,禁止闲杂人员在门前窥探流连。巡抚心存疑惑,惟恐这批人是奉旨前来查自己的,便派出一个亲信前往,以期能探得虚实。一天黄昏,探者看见有个内监打扮的人走出寺院来,提着酒葫芦上市沽酒,便急忙尾随其后,寻机会同他搭话,对方却倨傲不理。翌日,探者又在原处候着,抢着替那人付了酒资,终于有了搭讪的机会了。探者马上请对方一起喝酒,天南海北地神聊了一通,等到那人醉之后,故作神秘地告诉探者:“我们主人得知河南抚在某某案中得贿赂,贪赃枉法,所以特意前来密访,如果罪证确凿的话,那个人可要倒霉了!你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再说给外人听了,到此为止。”探者急忙飞马去报告巡抚。巡抚大惊,第二天率所属臣僚一起前往该寺院拜访。手下人上前去敲门,并无人答应。只听得见里面传出敲扑椎打呼爹喊xxx声音。又过了一会儿,门打开了,两个公人模样的人员抬着被打得气息奄奄的一个人走出来。那个探者一眼便认出被打的人就是昨天酒后失言的内监,急忙告诉巡抚。巡抚和属官更加恐惧,立刻通名求见。等到进入房间,只见一个穿黄马褂、戴珊瑚顶、插孔雀的老者,正侍候着一个翩翩公子在座。众人进了屋,老者摆了摆手,说道:“爷在此,可行礼。”大家都认定这个少年必是哪一位王爷,急忙作大礼参拜。少年只是倔傲礼地点了点头,又低声向老者说了些什么。老者点着头,应了,又转过脸说:“我们明天就要回京了,不添你们什么麻烦了,都回去吧。”

    当晚,巡抚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在这个少年贝勒身上了,连夜备下一万两银锭,派人悄悄送进了寺内。次日清晨,又率所属一起急赴城门,预备给少年王爷饯行。却不料这伙人早已经连夜逃跑了。这个穿黄马褂的人,便是“插天飞”。(参见宗颜绍元:《中国古代流氓百态》,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生活中的行骗术

    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行骗行为,包罗万象。行骗的一方,既有专靠行骗为生的专业骗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奸夫淫妇、妖憎恶道、妓女乞儿、贪官污吏、船夫挑工、市民耕夫,贩夫走卒;防骗的一方(往往是受骗者),大多是明代学者李所谓的“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党于市易,辛勤万状”的商人,既包括日进斗金、财大气粗的富商,也包括小本经营、朝不保夕的小商小贩,还有广大的受苦受难的普遍劳动群众。

    晚明有一个骗子,自称是宋朝诗人林和靖的第十世孙,跑到一位陈姓太史家去行骗,这位史请他读林和靖的传记,读至“终身不娶,无子”时,此人顿时语塞。陈史大笑,口占一绝赠给了他,云:“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虽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对行骗者是莫大的讽刺。

    明末松江有位姓张的乡绅,平素好侠。有个骗子投其所好,腰佩长剑,紧身衣妆,一副侠客模样,手里提着一个血淋淋的包袱,煞有介事地对张乡绅说:“你的大仇我已经报了,囊中就是你仇家的脑袋。”张乡绅大喜过望,当即借给他十万。于是,“侠客”走后。张乡绅解囊一看,不过是猪头而已,此人从此也就不见踪影了。时人沈风峰闻而叹云:“自《易水》之歌止,而海内无侠士千年矣,即有亦鸡鸣狗盗之徒!”

    另外,冯梦龙纂辑的《智囊全集》中也有不少篇章讲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如《啮耳讼师》一节,讲到浙中有个少年殴打他七十岁的父亲,致使父亲牙齿掉了。父亲拿着被打断的牙齿去告官,儿子很是害怕,于是请了一名讼师来问计谋,并许之事成以后付百金。讼师摇头说:“这可是一件大难事。”少年加了许多钱两之后,坚持请求,讼师答应下来,苦苦思索,第二天早起,忽然说:“已有计了,但是应当避开别人才能讲给你听。”少年急忙附耳过去,讼师于是咬下他的半只耳朵,少年血流满面,大惊失措。讼师说:“你不要叫喊,只有这样才能救你,但是你必须善于躲藏,不要叫别人看见了,等到出庭对质时,就说你父亲的牙齿是因为咬你的耳朵才掉的。”后来,公庭对质,官员认为“耳不可以自”,便判定老人牙齿是因为咬儿子的耳朵而掉的,少年罪过竟被免掉了。

    其他如《老妪骗局》、《文科》等篇都是明代社会生活中行骗的例证。明清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行骗伎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小说在明清时代远未成熟,其史传特征仍然很明显,因此,把这时期的笔记小说视为野史也未尝不可。而我们则可以从这些绝非空穴来风的文字记载中勾勒出当时行骗的大概景观。

    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记载了明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骗局,可以说是文学形态的骗术大全。真正对骗术进行归类研究的专著,在明代当以张应俞的《江湖奇闻杜骗新书》最为著名,该书共4卷,分为2484则,每一则都讲述了一个行骗故事,虽然这部书的体裁被学者认定为是笔记小说,但另外的学者却认为,“这部小说集中的大部分故事并不是真正的虚构想象之作,而是根据当时的传闻加工润色而成的,所以它不仅可以作为小说欣赏,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因此,该书所列诸多骗局及骗术,完全可以用作本节例子,其真实性如何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求,某种意义上说,张应俞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存在的“真实”。为了对明清时代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有个大致的,感性的了解,下文将选择若干骗术实施的例证以资说明。凡未作特别说明者,本书资料征引皆来自张应俞的著作《杜骗新书》。

    1.假马脱缎

    江西有个姓陈名庆的,经常贩卖一些马匹,成交地点在南京承恩寺前的三山街。有一次,他买到了一匹银合好马,价值约值四十两银子。有个骗子,擎好伞,穿色衣,翩然而来,围着马看,不忍离去,问陈庆马价如何。陈庆老实地说,值四十两银子。骗子说:“我买下了,但是我手头没有现钱,须回家兑了银子来,你可跟我去领钱。”陈庆问:“你家住在哪里?太远了我不去。”骗子说:“不远不远,就在洪武门。”骗子使骑了银合马,翩翩然前往,陈庆也高高兴兴地骑着另一匹马随后。走到半途,骗子在一家缎铺门前拉住缰绳,下马走了进去,将好伞放在酒坊门边,对陈庆说:“你帮我看住,等我买了缎子回来,我们再一同去拿钱。”陈庆心想这个人出手如此阔绰,又是买好马又是买好缎的,必是个大富人家子弟无疑,这笔生意肯定做成了。骗子进入缎铺,故意用低价去压店老板缎店老板说:“你不识货,不要瞎还价。”骗子说:“你说我不识货,我却有个熟人是识货的,我去拿给他看了,再来买,如何?”缎店老板说:“我有如此好缎,任凭你拿给人看,只是你不要走远了。”骗子说:“我有马与伙计在门外,你有什么好怀疑的?”便拿了几匹好缎,出门便逃走了。缎店老板见马与“伙计”都在门外等候,心中安然。陈庆等到中午,仍不见骗子回来,心想是遭人戏弄了,便骑了银合马,又牵了另一匹马准备回马店,却被缎店老板拉住了,两人都说不清原委,只得见官。府尹明察秋毫,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此人必定是个骗子了。想要骗走缎子,先托词买马,以陈庆为质。以别人的马来骗别人的缎,是假道灭之计。”缎客只得自认倒霉。

    2.丢包于路行脱换

    江西临川县有个人,名叫江贤。家中很穷,徒有四壁,每年七月割早稻以后,前往福建崇安地方,以纳鞋为生。等到年关,往往能够得到十几两银子,然后收拾了箱子回家过年。有一次江贤回家,中途捡到了一个包袱。他打开一看,里面约有二三两银子,不由得满心喜悦。这时候,有个人在背后说:“见者有份,不许独吞。你可以先放在你的箱子中,等到僻静处再拿出来分掉。你捡的你得三分之二,我是见者,得三分之一,这样可算公平吧。”江贤心想银子由自己保管,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便心中坦坦然地前往。没走几十步远,后面又有一个人匆忙赶来,啼啼哭哭地说:“我丢了一个装了三两银子的包袱,这钱是借用来纳官的。你客人如果捡到了,希望您能体察老天爷的一片苦心,还给了以后,您阴功万代。”那个要与江贤分钱的人便说:“是这位鞋财主捡到的,要和我平分。既然你是贫苦人家,又是急需用钱的人,我情愿不和他分钱,你可出些赎钱与他,叫他还你银子。”江贤被人当面揭穿,也只得打开箱子叫丢失了银子的人将原包袱取回。江贤得到了二钱赎钱,心里仍然很高兴;却不知道自家的银子早被骗子用掉包计换去了。等到晚上到乌石地区,取出丢钱人给的那份赎钱还了酒钱,又准备把剩下的钱并入自己的大包中时,却发现自己的银两已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一毫银子也没有了,只得大哭而罢。丢包骗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骗子利用了人们贪财好利的弱点,《淮南子》云:“无之钩,不可以得鱼。”《三略》亦云:“香饵之下,必有死鱼。”如果人们能够摒弃贪财好利的私欲,骗子自然就不能得逞了。当然,摒弃私欲是很艰难的,这也是古往今来丢包骗能够频频施行并能屡屡成功的原因了。

    3.巷门口诈买脱布

    建城大街中,有条小巷,通往另一条街。胡同门口,有个亭子,里面有两只石凳,专供走路乏了的行人歇脚,石登分立两旁,像是一户人家的大门似的。亭旁两边,都是土城,看上去又像通往一户人家的路径似的,过了土城稍转弯,就可以看见大路了。有个骗子看准了这个好地方来作案,他盯住了一个远方来的布商,高声叫道:“布商,过来,我要买布,布商进亭来说话。”骗子取下他的布,反复挑择,拿了六匹在手,说:“我要买三匹,先拿六匹进去,让我的老婆帮忙挑选三匹出来。”随即转入巷中,从大路逃走了。布商久等不见骗子回来,坐在凳子上看不时有两个行人从小巷走过,心下生疑,走去一看,发现小巷通大路,大呼上当受骗,然而已悔之晚矣。

    4.诈称公子盗商银

    有个叫陈栋的山东人,多年来常去福建建阳府长去贩买机布。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春天,他带着两个仆人带了一千多两银子,又依往年旧例前往长买布。有个骗子在路途中知道了陈栋是个富商,思谋图之。却不想陈栋是个惯走江湖老于历练的商人,每天里“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关防严密,颇难下手。骗子便自称是福建分巡建南道长官的公子,气宇轩昂,很有风度,带着四个仆从,一路上与陈栋同住一店。骗子从不与陈栋主动搭话,陈栋也是这样。等到进入江西铅山县境内,其县丞蔡渊,是广东人,与巡道同府异县,只闻其名却未见其面。骗子便前往拜谒。县丞听说来人是巡道大人的公子,待之甚厚,次日即前往回拜,并送了盘程。陈栋看见堂堂县丞都亲自回拜,便相信骗子真的是巡道大人的公子。当晚,骗子请陈栋喝酒,陈栋接受了邀请,但心中仍然很警惕,不敢痛饮;骗子自然不能得手。次日,投宿于乌石地区。乌石并非大码头,人少物稀,陈栋想置酒席回请骗子也因无物可买而作罢。第三天,到了崇安县。陈栋心想,这里离建阳县长埂也不远了,自己又经常在长采买机布,长也算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加以即将与“公子”辞别,答礼回请人家是不礼貌的,于是便买了佳肴美回请。“公子”说:“同船过渡,乃五百年所修,更何况我们一路同来,岂是偶然?不是上天前生夙定又是什么?明日即将与君分别,从此燕鸿分飞,不知何日才能重逢。”言下啼嘘不已,陈栋也很感动,以为碰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便与两个仆人一起开怀畅饮,至三更皆沉沉熟睡。骗子与四个“仆人”便将陈栋的财物悉数偷走。等到陈栋醒来,已不知骗子行踪。便在崇安县告店家与骗子合谋作弊,又往江西广信府,告其县丞与骗子合谋骗钱,此状一直告到史大巡处,史大巡很是怜悯陈栋,责怪县丞不该贸认同僚关系,责其赔偿银子一百两,给陈栋作了回家盘缠。

    5.轿抬童生入僻路

    建阳人超世材,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前往府里去考秀才,未曾考中便回来了。行李有三担,雇佣挑夫要花费许多钱,不太合算,使寄放在船中,命令仆人看护。自己独自从陆路乘轿回家,这样只要一天便可到。在路上雇轿夫时,打开银包取出两钱碎银给了他们。两个轿夫从旁偷窥到,发现银包内另外还有一大锭银子,便心生歹心。抬上超世材走了不到三十里,往山僻处走去。超世材说:“我前几次是乘船去府里,这陆路还未走过,但是官路应该是来往通途,宽阔坦然的,不应当在山深僻路处啊。”轿夫答道:“正是这条路,再往前走便是大官道了。”渐行渐远,更入山径。超世材心里明白了,大声说:“我知道这并不是大路,你们只不过是想要银子,我身上也只有一锭三两的银子。我家富万金,就我一根独苗,便把这几两银子送给你们也没有什么,何必要害我呢?”两个轿夫放下轿子,说:“既然如此,快把银子拿出来,饶你一命。”超世材取下银包交给他们,笑着说:“这有多大的事,还要这么干,好小器!你们能不能把我送到大路上去?”那两个轿夫根本不理他,拿了银子,直奔山路而去。超世材未遭毒手,自算天大幸事,也亏得他虽然年幼,却才智过人。若不是明白事理,恐怕早被害了卿卿性命。

    6.公子租屋寡妇

    京城里每逢到了科举考试之年,各府举子来应考的人很多。不论京城的房屋是大是小,这期间都能租个好价钱。东街有个寡妇,姓王,祖上风水好,几辈人努力下来,积攒了大笔的银两,豪富闻名于京城。王寡妇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才二十岁,另一个才十几岁。屋里养着一个使唤丫头,外面雇了一个老仆、一个小厮干些粗活。她的房子高大宽敞,进深又长,因此深得举子们的欢喜,总能收取丰厚的租金。辛卯年七月,又逢科举,举子们纷至沓来。有两个人,仆从打扮,却穿着齐整,前来选择居室。王管家带领他们看左右厅房,都是清幽洁净。两个家仆说:“这间房子光明宽大,公子肯定会满意。我们全部租下来,你们不要再租给他人了。”最后以十二两银子的租金成交了。给的是现银,王寡妇很满意。不一会儿,公子翩然来到,一行人共乘四顶轿子,一主四,另外还有一个小厮跟来。五六担行李,都是上好的东西。来到房舍后即以土特产送给房东,又值二三两银子。王寡妇说:“往年举子送人事都很淡薄,现在这个公子却是真正的大家手面。”第二天,王寡妇便叫管家安排筵席,敬请公子,寡妇的两个儿子来出陪客。公子谈吐潇洒,举止大方。宾主开怀畅饮,到二更天方才散去。第二天,公子又派家仆来请王寡妇一家前往吃酒。一席请两个儿子,一席送入内堂,与主母饮,叫丫头作陪。又另派一个小厮,进退侍奉,十分殷勤。又有一席款待两个管家,四个仆人作陪。分别饮至二更,公子说:“把带来的好酒打开了来饮。”少顷便烫好了,酒味香甜,很好喝。公子斟了两大杯,对两位小主人说:“这种酒很是爽口,大家分别来饮三杯。”原来这时候上的酒中便放了陀陀花,其药性很大,将一家人很快麻倒了。假公子和六个家仆一起将寡妇绑住,当夜便搜集了寡妇家所有的钱两财物,尽数收拾成五六担。晨钟一敲,开了大门公然挑走,竟无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左右邻居等到中午,发现王寡妇家大门洞开,竟无一人出入,心生疑惑,相与结伴进家探视,才发现一家人皆被捆倒,似醉非醉,便报了官,并请了医师来解毒。而“公子”们一行早已了无踪影。

    7.私打印泥占铺盖

    乡里有个尤刁民,一贯横行乡里,没有人敢同他争长论短。一天,他搭船前往府里,见船已靠岸,就先上了船,找了个座位坐下。不一会儿,搭船的渡客成群结队地来了,萍水相逢,彼此各不相识,便在船中家长里短陈芝麻烂谷子地对坐漫谈。不知怎么地谈到了按察院要捉拿刁民的事情来。渡客中有一位姓丘的小伙子,不知道尤刁民正坐在船上,就对众人朗声说:“听说本县当今最的人就是尤刁民,只要与他相逢,没有不被他害的。如果按察院除了此人,老百姓才能安生。”尤刁民心中冷笑,打定了主意要惩罚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实后生。姓丘的小伙子所带的行李中,只有卷铺盖很好,尤刁民便取一本印,挨近其毡被空白处,打了一记私印在上面。船晚上靠了岸,各自收拾自己的行李离去。尤刁民尾随姓丘的小伙而行,走到府前,便一把抓住了铺盖,说:“劳烦你一路挑来,现在我自己抱着就行了。”小伙子过来紧紧拉住铺盖,说:“这铺盖明明是我的,什么时候变成你的了。”二人争论不下,打入府堂上。尤说:“是我物件,他强取豪夺。”丘亦如是说。府上老爷问道:“你们两人各自争执,铺盖上有什么记号没有?”丘说:“我自买来以后一直在用,未作任何记号。”尤说:“我的铺盖里盖有我的私章。”当堂打开来看,果然有尤刁民的印记,于是将丘打了十大板,令尤刁民领了铺盖离开。二人走上街道,尤刁民说:“谁叫你在船上骂我,我又不稀罕你的破铺盖,只是要你长个记性。”丘姓小伙后悔不迭。

    8.设假元宝骗乡农

    曾经有一个农民,世代耕种为生。他天性吝啬,服食淡薄,久而久之家庭渐富裕起来。外乡有个骗子,初到此地,打听到了此间有个乡农天性贪婪而见识浅短,便在农人的田地里,埋下了两个各重一百两的假元宝。等到农人在耕田时,骗子故意在田地的左右邻近地方东寻西觅,摇头晃脑,长嘘短叹。农人觉得奇怪,便问道:“客人在这里寻什么?”骗子说:“我在这里找东西,你问我干什么?”农人只好沉默不语。骗子又在田地四周的树林旁寻寻觅觅,一会儿看看这棵树,一会儿又看看那棵树。农人忍不住了,说:“你这个人真是好笑,怎么只管满山满野地认树干什么?”骗子回答道:“实相瞒,我的父亲以前曾被流寇所劫,最后入了伙。后来打家劫舍,也积攒了许多银两,只因为他当时孤身一人难以带走全部银子,就将银子埋了几处地方,留下了一个记号账本,标明了埋藏地点,后来又想来取财,却不幸去世了。现在我按照标本上的记号一路寻到这里,上面讲好是埋在一棵树下面的,我却怎么也不敢肯定,这里树这么多。幸好你在这里,可来帮我寻找。如果找到了,便分一些给你不妨。”农人听了很高兴,便带了锄锹前往,在几棵树下寻找,果然寻到了二个元宝。骗子假装很高兴的样子,说:“果然找得到银子,那么其他的银子一定可以全部找到了。好的,我来分一些银子给你,只是手里没有凿钎,割不开。”又接着说:“这些银子我带着也不好收藏,不如到你家去,把银子放在你家里,你帮我再去寻找,找完了,整数的元宝分几个谢你,你意下如何?”农人说:“如此最好。但是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你在我家里久住,岂不招人疑猜?”骗子说:“应该骗别人说我是你家的远方亲戚。”农人说:“好的,我有一个妻舅,六七岁时被卖给外江客人了,至今仍无下落。你可扮成我的妻舅,回来看你姐姐、姐夫,如此便招人疑猜了。”为了装得更像,农人便将妻父、妻母姓名及长相,—一对骗子讲了,骗子也都记清楚了。两人来到家里,骗子果然骗得了农人妻子及乡邻的信任,农人妻子杀鸡宰羊,设盛宴款待舅爷,众乡邻也你请我迎,分别设席招待。过了几日,骗子对农人说:“我要一些零碎银两用,你先借我十五六两。”农人也不怀疑,如数拿出了银两。又过了数日,骗子把账本递给农人看,说另有十几个元宝在某山某庵中。这个庵久无人住,农人带了饮食和工具,挑到庵中。骗子的同伙早已在庵中等待多时,冲出来要杀农人,倒是骗子还有一丝良心发现,说农人待他不薄,每日里鸡鱼羊鹅的款待,便饶了农人一条性命。类似的骗术在江源也曾发生过,骗子采用同样的方法,但那个农人的妻子却很有智谋,就把骗子的元宝当场凿开,马上便发现了假元宝其实是锡做的,便喊人捆住了骗子,痛打一顿以作教训。农人耕作劳苦,省吃俭用地富裕起来,却往往因为贪图些小利被骗,以致失财被辱,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反而不如江源地区的那个妇女有智谋。古人说“利令智昏”,真是有道理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复制此文】【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字体:

 上一篇:奇门遁甲
 下一篇:老子的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