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本站首页文章频道文艺精品阅读欣赏

《大学》释义

[ 推荐:★★★☆☆┋作者:未知┋来源:未知┋发布:水月一笑天┋发布:2011年12月5日┋阅读:15153次 ]


 《大学》释义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古音读太,太学。太学创设于汉初,汉武帝(公元前124年)。当时创建的目的是国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治国人才极端匮乏。据《贤良对策》介绍,当时在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阐发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创办太学。规定博士官弟子以上才有资格,并限额五十人。自此,汉代太学正式建立。到了三代之时民间皆有学校。人生八岁,皆入小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六艺的学生便升入太学,开阔其视野,奠定其抱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里所讲的道理,在于显明为人的八种德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推已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污染而才德日新;使以上八种德行,达到最完善圆满的地步。(儒)

    大人所应学习的道理在于修身,养性,以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性德。在于与民一体,达到与万物和光同尘境界。(道)

    最大、最殊胜的道理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在于救世济人,利益一切众生而达到非善非恶、离善离恶的法界。(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白了人达到至善境界所需的八种德行,人就清清楚楚明白自我的人生志向。(知止);心存道德的志向,便不会随意妄为,遇事懂得调整自我德行而不是怨天忧人(定);遇事不怨天忧人,才能静下来反观自我的德行、静思已过,人静下来之后一切道理尽显眼前(静);明了一切事物的道理,遇事就知前知后,知本知末,知因知果,如此就是个明白人,从而理得心安于正道(安);人心安理得于正道,做事自会思虑周祥,顺理而为,在在处处、明明白白(虑)。做事能思虑周祥而后自然成就,事事无碍、明理、明德(得)。如此积功累德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复制此文】【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字体:

 上一篇:年青人:您该选择什么?
 下一篇:老子的三宝